
关于促进朝阳区金融产业国际化发展的建议
发布时间:2017-03-10
区政协委员 北控集团财务公司董事长 王立华
2015年,中央审议通过《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明确了北京作为全国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国际交往中心、科技创新中心的城市战略定位。“四个中心”的建设离不开现代经济核心——金融业的支持,特别是随着北京国际地位的不断提升,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金融产业变得尤为迫切。朝阳区区位优势显著、金融国际化程度较高,发展国际金融产业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作为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北京市朝阳区第十二届委员会委员,我仅就朝阳区金融产业国际化发展提出一些思考和建议。
一、北京各区县金融业发展情况对比
经过多年的发展,北京金融产业得到了长足发展,金融业已经成为带动北京市经济增长、构建“高精尖”经济结构的第一支柱产业。根据北京市金融局数据,2016年上半年北京市金融业实现增加值2179.7亿元,同比增长9.2%(同期GDP增速6.7%),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为19.1%,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26.3%。分区县看,北京金融业发展已呈核心功能区域加快发展、各区县功能区竞相推进、多点开花、各有特色的局面。
从规模上看,各区县区的金融收入规模都呈现增长趋势。金融业增加值方面,西城区可以达到千亿级,朝阳、海淀和东城三区均在百亿级,而城六区以外的其他区县金融业增加值均在十亿级或以下。
从比重上看,金融业在城六区均占据支柱产业或主导产业地位(2015年),其中,西城区金融业对经济增长贡献率为45%,占全区GDP的42.7%,朝阳、海淀和东城三个区金融业占全地区生产总值均在10%以上,其他区县该比例低于10%。
从布局上看,城六区的金融功能区内金融机构分布集中,郊县金融发展基础相对薄弱。北京金融机构分布主要集中在城六区,其中,西城功能区金融机构资产和规模均位列第一,全区金融资产72.5万亿,接近全国数量的一半;北京市65%的外资金融机构均集中于朝阳功能区;科技金融类机构则90%以上集聚在海淀区的中关村金融功能区;远郊区县金融机构规模小、数量少且布局分散。
二、北京各区县金融业定位
一直以来,北京市各区县都十分重视金融业的发展,都基于自身优势和特点对本区金融业发展进行了定位,主要包括以下两种方式:一种是产业融合、互促发展。把金融产业作为服务区内实体经济和特色产业发展的现代服务业给予重点关注和支持,如海淀区和东城区;另一种是金融业态集聚发展。将金融产业本身作为带动区内经济发展的主导产业或重点产业进行大力扶持,如西城区、朝阳区、丰台区和石景山区。通过梳理,我们可以将市各区县金融业的定位总结如下:
西城区——主功能区。作为首都金融主功能区,其金融产业定位是打造国家金融管理中心、总部中心。
东城区——文化金融。其金融业定位是发展“低碳、绿色、文化金融”,目前发展重点是依托于区内丰厚的文化底蕴和文化产业优势发展文化金融。
海淀区——科技金融。依托区内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和科技企业高度集聚的产业优势,将金融产业发展定位在科技金融上,重点建设完善的科技金融服务体系。
丰台区——新兴金融。其金融发展的核心区域是丽泽金融商务区,依托于丽泽优越的地理位置、便利的区位交通和丰富的空间资源,其发展定位是“以新兴金融产业为龙头,发展金融信息、金融文化、金融服务”。
石景山区——现代金融。自身的金融发展定位为“现代金融”,“改革创新的增量”,主要以吸引互联网金融企业为主,目前区内金融业发展主要依托保险产业园和互联网金融产业基地。
朝阳区金融业的发展定位——国际金融。“十二五”期间,朝阳区国际金融主集聚区建设成效显著,外资金融机构数量达到304家,比“十一五”末增加52家。跨国公司外汇资金集中运营管理改革取得突破,壳牌、三星、中粮集团等16家企业成为试点企业。
按照朝阳区“十三五”发展规划,朝阳区要加快建设国际一流的高端商务中心区,发展以国际金融为龙头,高端商务和文化创意产业为主导的产业集群,不断强化开放型经济的节点功能。要建设国际一流水平的“光华金融城”,立足区位和资源优势,依托高端商务楼宇及配套,加强金融领域对外交流,加快各类国际金融组织和机构聚集,提升国际金融交流活跃度,把CBD打造成全球性的金融交往活动要地。朝阳区发展国际金融既有雄厚的基础,也有明显的区位优势,可将国际金融定位成为朝阳区金融产业的突出特色。
三、朝阳区金融产业国际化发展的方向与建议
在京津冀一体化发展的大背景下,朝阳区作为首都国际金融机构的主集聚区,围绕首都“四个中心”城市战略,目前国际金融机构集聚特征显著, CBD已经成为金融机构数量最多、种类最全的区域。通过分析国际上其他知名金融中心比较优势,我们可以看到:纽约强在有突出的产业支撑和综合环境,伦敦的优势在于高效的金融市场和优质的服务水平;香港则在税制、金融自由度及人才资源上具有明显优势。要促进朝阳区金融产业国际化发展,进一步突出朝阳区金融国际化的特色,就要重点朝着监管国际化、机构国际化、市场国际化、人才国际化、服务国际化的方向发展,博采众长、补足短板,对此我提出以下建议:
1.积极对接国际金融机构,提升入驻规模
抓住金融对外开放与中国资本走出去的双重机遇,强化朝阳区国际金融特征,争取更多的外资金融机构在朝阳区获得准入资格;争取更多外资金融机构获得业务许可,实现国家金融改革与朝阳区先行先试的有机结合。特别是要重点关注标志性金融总部落地,重点吸引国外金融机构总部、外资金融服务企业、知名金融中介服务机构入驻,巩固业已形成的发展优势。
其中要特别注意积极引进非银行外资金融机构:外资证券和外资保险机构,外资汽车金融公司、外资消费金融公司、外资股权投资基金和风险投资基金等非银行机构。
2.务实制定行业优惠政策,创新国际业务
在政策上,区内可制定政策,针对金融行业企业在补贴等方面制定优惠政策,支持企业发展;区外可争取政策,抓住北京市服务业扩大开放契机,推动国家金融监管部门就外汇管理、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利率市场化、人民币跨境使用等在北京商务中心区先行先试,积极应对上海自贸区和前海新区外部冲击,针对上海和前海两地在外汇方面具备的政策优势,采取应对措施,鼓励企业开展国际化业务。
3.强化区域优势产业支撑,促进产融结合
金融要为实体产业服务,反过来,实体产业也会对金融形成支撑。在京津冀一体化的发展背景下,朝阳区要发挥区位优势,一方面金融业要与朝阳区重点发展的商务服务、文化创意、高新技术三大重点产业深度融合,协同发展;另一发面要在京津冀协同发展中发挥金融支撑作用,鼓励、带动区内金融机构参与到京津冀一体化发展过程中,提升区域经济实力和影响力。
4.引进培养国际金融人才,建立人才优势
金融产业的竞争核心是人才的竞争,要积极落实北京市、朝阳区相关金融人才奖励政策,充分发挥“北京海外学人中心CBD分中心”、“金融企业HR经理俱乐部”、“北京CBD金融商会”等人才培养机构、中介机构、协会等组织功能,大力引进金融国际化的高端人才;要通过引进专业化国际培训机构,加强与高校和科研院所合作,建立职业资格培训、职称培训和学位教育相结合的多层次专业学习体系,着力培养本土化金融人才。
5.充分发挥朝阳比较优势,提高服务能力
要充分发挥北京金融资源与IT集聚优势,在朝阳区加快发展具有国际一流水准的金融服务机构。依托大数据技术,大力支持银行、证券、保险等金融机构在朝阳区建立金融服务平台,设立资金结算、数据处理、产品研发以及银行卡、教育培训和灾备中心,大力发展金融数据处理、金融软件开发等服务外包,努力打造若干金融服务基地。特别是要注重吸引国际金融机构在华灾备中心建设落户朝阳,吸引国内外金融机构批量在朝阳区建设同城(或异地)灾备中心。
总之,“十三五”期间,朝阳区要充分抓住国内外经济金融格局新变化和我国经济发展战略新转变的重大机遇,积极引进国际金融机构、大力开展国际金融业务、着力培养国际金融人才、有效提升国际金融服务,建设国际化的金融集聚区,实现朝阳区金融产业的跨越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