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国家文化产业创新实验区建设发展的几点建议
发布时间:2017-07-12
    2014年7月31日,文化部批复设立国家文化产业创新实验区(以下简称“文创实验区”),纳入文化部和北京市签署的《推动首都文化建设战略合作框架协议》,作为部市战略合作的重要举措共同推动建设。朝阳区作为首都城市功能拓展区和国际文化交往的重要窗口,经济实力雄厚,文化建设基础扎实,文化资源已经成为区域发展的基础资源,文化创意日益成为城市魅力的创造依托,文化软实力日益成为核心竞争力的关键构成。规划建设国家文化产业创新实验区,是推动朝阳区“文化强区”建设、落实首都城市战略定位、加快经济转型升级发展的重要举措。
    据初步统计,2015年文创实验区规模以上文化创意产业实现收入1335.4亿元,约占全区文化创意产业总收入的53.4%,占全市的11.8%。作为北京市文化创新、科技创新“双轮驱动”发展战略布局中的重要组成部分,2015年,国家文化产业创新实验区强化高端资源集聚优势,创新推进文化创意产业转型升级,实现了文化创意产业在规模、结构、布局全方位提升,成为服务非首都功能疏解、构建“高精尖”经济结构、首都全国文化中心建设的重要力量。
    但是文创实验区发展中还存在不少问题,主要表现为:一是文创实验区旗舰型企业带动作用还不够,缺乏具有国际影响力和竞争力的品牌企业。二是健康规范有序的文化市场体系尚不完善,特别是文化产业高端要素支撑体系有待健全,产业融合度还不够高,产业结构有待优化。三是公共服务及政策体系尚待完善,国家层面出台的文化产业政策落地协调难度较大,政策瓶颈突破还需积极争取。因此经过中心细致研究,提出以下三点建设国家文化产业创新实验区的建议:
    一、聚焦优势产业,打造知名文化品牌
    瞄准文化航母。以重点发展创意设计、动漫游戏、演艺娱乐、文化传媒、广告会展、艺术品交易、数字文化、文化贸易等优势产业为导向,重点引进一批文化百强企业和重点领域旗帜性文化创意企业,发挥品牌企业的龙头示范作用,提升文创实验区的集聚力、影响力和辐射力;以每届首都文化企业30强、首都文化企业30佳为发展契机,促进文创实验区培育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外向型文化企业。
    建设品牌示范园区。通过创新建立文创实验区内园区(基地)进行考核、评估体系,加强对文创实验区内园区评估,评选管理运营规范、综合效益强、集聚效应明显、示范带动作用大的品牌园区,提升品牌园区对其他园区的带动、辐射作用。加强研究国内外知名文化品牌园区发展模式及路径,通过学习和创新,重点培养文创实验区内国际知名文化品牌园区。
    二、协同融合发展,丰富产业形态
    推进文化科技融合创新。加强最新科技成果在文化产业发展中的应用,提升科技在文化产业发展中的支撑作用。大力实施“互联网+”战略,发展基于移动互联网、云计算、物联网等的文化科技融合创新研发,形成文化科技新产品、新兴业态。依托互联网(移动)技术,推动文创实验区传统文化产业转型升级,增强传统文化产业发展活力。
    关注文化跨行业融合。推进文创实验区内文化产业与旅游、商务、体育、健康等行业的融合,积极培育文化融合新业态。加强文化与商务对接,以文化丰富商品种类和商业业态,提升大众消费的文化内涵,构建新型文化产品服务流通网络。加快休闲体育产业发展,拉动全民体育休闲消费,加强体育产品、设施、场馆品牌建设,开发科技含量高、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体育产品,促进体育服务和产品创新。
聚焦文化金融融合发展。创新文化企业的融资机制,积极研究金融机构对文化企业融资监管指标的差异化管理和考核政策,在融资机制上实现创新,试点版权证券化,探索版权质押融资。建立文化企业多元化融资渠道,开展文创实验区内中小型文化企业私募股权投资试点,鼓励各类社会资本建立传媒文化类信托投资公司。大力支持民营资本投资文化产业。积极引导和促进各类资本参与文化金融创新,引导和促进金融机构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模式。
    三、强化公共服务,优化产业环境
    建设实验区综合服务中心。选取文创实验区范围内合适空间,建设综合服务中心。集朝阳区行政服务中心实验区分中心、中国北京朝阳(设计服务业)知识产权快速维权中心实验区分中心、宣传展示中心等功能于一体,加强公共服务,营造良好氛围。
     搭建公共信息服务平台。开发建设文创实验区APP移动服务平台和文化企业信息平台,集成文创实验区重点园区及楼宇、产业政策、创意孵化、人才、金融、版权、知识产权等综合服务信息,为企业提供便捷化、公开化、专业化的公共服务。
     完善人才服务体系。依托“海聚工程”、“凤凰计划”等人才政策,进一步完善文创高端人才的认定、培养、引进、激励和服务体系。建立实验区文化创意产业人才库,加强人才中介机构服务,为文创人才提供“一站式、全方位”服务。优化人才创新创业环境。建立创新创业激励机制和评价机制,倡导“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创新文化,形成有利于优秀企业、院所及人才集聚的良好创新生态圈。探索人才服务保障机制,积极发展创意社区,加快复合型创意人才的培养规模与速度,造就跨越行业界限的复合型创意人才成长的文化氛围。借助精英俱乐部、CBD传媒商会等平台,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创人才交流活动。(作者系区政协委员,北京蓝色智慧管理咨询中心独立创始人、总经理,朝阳区党外知识分子联谊会副秘书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