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化文化体制改革 增强朝阳区文化综合实力
发布时间:2017-10-25
    “十三五”时期是朝阳区转型发展、再创优势的重要阶段。文化是朝阳区域竞争力的核心要素。朝阳区要实现“建设三区、建成小康”的目标就必须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抢占文化创新制高点,增强朝阳区文化综合实力。
    今年,民盟区委开展了题为《进一步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朝阳区率先实现文化小康、建成全国文化强区》的调研,调研中发现一些亟待解决的体制机制问题:一是在文化管理体制方面,存在着多头管理,统筹不够等问题;二是在促进文化产业发展方面,有效的市场体系尚未完全形成,文化与科技、金融的结合不够等问题;三是在公共文化服务方面,服务体系尚不完善,服务能力和供给能力有待优化。
    结合调研,我们就深化朝阳区文化体制改革提出如下建议:
    1、持续推进朝阳区文化建设领域“放管服”改革,放宽市场准入,提高审批服务效能,优化审批流程,科学区分文化建设项目类型,鼓励以产业化、市场化方式运作。推广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模式,允许社会资本参与朝阳区各类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剧院等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和运营。继续深入探索在国家文化产业创新实验区开展服务业扩大开放演出经纪机构试点工作。
    2、加快完善朝阳区文化管理体制和文化生产经营机制,加快建立符合数字平台技术一体化和通用化规范要求的、包容小文化行业体制的大文化传媒行业体制,按照“决策、执行、评价监督三分离”的原则,设置有利于资源开放性配置、社会化大系统循环的职能管理流程,建立大部门制管理结构,尽早实现文化改革的战略性突破。
    3、加快建设现代文化市场体系。加大朝阳区文化建设领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力度,通过“文化+”进一步促进文化产业与相关产业融合,推动文化与科技、信息、金融、旅游等产业融合发展,创新文化业态,增强产业活力,强化文创创意产业对朝阳区国民经济的外溢性和渗透性效应,开拓文化产业的发展空间。
    4、推动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结构优化和空间布局优化,以国家文化产业创新试验区建设为抓手,大力发展文化传媒、数字内容、创意设计、文化贸易、休闲娱乐等高端产业。利用互联网技术,引导数字化的文化资源转换为互联互通的数据资源,推进数字化、网络化融合,做大做强一批基于互联网的跨界文化产业。通过老旧工业厂房改造、传统商业设施转型、有形市场腾退升级等方式积极引导传统产业空间转型升级发展文化创意产业,构建“高精尖”产业结构。
    5、深化全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建设,进一步完善四级服务网络,增强文化产品和服务有效供给,加大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的政策力度,创新政府购买公共文化服务的途径,逐步建立公共文化服务政府招投标和采购制度,支持非公文化企业的产品和服务进入政府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采购目录,形成统一有效的购买服务平台和机制,并建立严格的考核评价激励机制,不断提升公共文化服务的均等化、标准化、数字化和社会化水平。
    6、提升基层公共文化设施建设管理水平和使用效率,加强街乡综合文化中心、行政村(社区)综合文化室建设,配齐镇村两级群众文化服务员。建立“按需制单、百姓点单”模式满足公共文化需求,明确由街乡选定为主的公共文化服务项目,以需求变化为导向,强化公共文化针对性供给安排;以内容创新为要素,大力提升公共文化有效供给率。以群众公共文化“需求”去指导“供给”改革,着力打通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区政协常委、民盟朝阳区委主委  张鸿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