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强化朝阳区水污染治理 提升水环境质量”的对策建议
发布时间:2019-03-15

    在全面推进水生态文明建设的大背景下,朝阳区对水环境质量改善提出了打造“亲水朝阳”的要求,即全面提升水生态服务功能目标,彻底消除黑臭水体,污水处理体系覆盖整个区县,主要河道水质达到Ⅳ类标准,打造 “两线十带多区”的滨水绿廊。但由于朝阳区水资源禀赋匮乏,以及长期存在的污水直排、垃圾堆放、非法侵占河道、水生态环境损害等突出问题,水环境形势依然严峻,水污染治理任务艰巨。本提案分析朝阳区水环境现状与存在问题,提出“打好水污染攻坚战,全力提升水环境质量”的对策建议。
    一、朝阳区水环境治理现状及成功经验
   (一)水环境质量现状
    朝阳区处于北京市市辖区东部,全境面积470.6平方公里,境内河道众多,蜿蜒错致,形成网络,并拥有较为丰富的地下水资源。区内共有8条主要河流,属于北运河水系,分别是清河、温榆河、北小河、坝河、亮马河、通惠河、萧太后河、凉水河,其中坝河、清河-温榆河、通惠河、萧太后河是朝阳区的四大水系。由西北部的东城区、海淀区和昌平区入境,东流汇入城市副中心通州区及大兴区。由四大水系衍生出大大小小共计222条河流和排水沟,总长度610km[1]。朝阳区地处北京市排水尾闾,除了接纳本区污水排放外,还要承担上游地区的污水汇集,面临的水环境形势较为严峻。
    从2016-2018年的水环境质量状况看,经过近年来的强化治理,到2017年底,主要河道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率为80%,地表水质明显改善。
    2016年,根据 2016 年 1-9 月坝河各断面监测数据,除了北小河上游的黄草湾断面,其余监测断面水质都低于 V 类水体水质标准。坝河主干流 COD、氨氮、TP 在牛王庙排水口下游、七棵树排水口下游、草场地排水沟处均出现上升趋势,应作为坝河主干流防治重点。根据 2016 年 1-9 月清河各断面监测数据,断面水质在回南路开始呈现上升趋势,这是由于清河朝阳段会接纳来自昌平排水(回南路支流)。此外,清河流域下游段有沙总排水沟以及沙子营排水沟未经处理或处理不达标排放的污水排入,影响沙子营断面水质[2]。由图1所示的2016年数据可以看出,朝阳区的五条主要河道均存在污染物超载现象,其中以坝河和清河的超载现象最为严重。

   (一)水环境质量现状    朝阳区处于北京市市辖区东部,全境面积470.6平方公里,境内河道众多,蜿蜒错致,形成网络,并拥有较为丰富的地下水资源。区内共有8条主要河流,属于北运河水系,分别是清河、温榆河、北小河、坝河、亮马河、通惠河、萧太后河、凉水河,其中坝河、清河-温榆河、通惠河、萧太后河是朝阳区的四大水系。由西北部的东城区、海淀区和昌平区入境,东流汇入城市副中心通州区及大兴区。由四大水系衍生出大大小小共计222条河流和排水沟,总长度610km[1]。朝阳区地处北京市排水尾闾,除了接纳本区污水排放外,还要承担上游地区的污水汇集,面临的水环境形势较为严峻。    从2016-2018年的水环境质量状况看,经过近年来的强化治理,到2017年底,主要河道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率为80%,地表水质明显改善。    2016年,根据 2016 年 1-9 月坝河各断面监测数据,除了北小河上游的黄草湾断面,其余监测断面水质都低于 V 类水体水质标准。坝河主干流 COD、氨氮、TP 在牛王庙排水口下游、七棵树排水口下游、草场地排水沟处均出现上升趋势,应作为坝河主干流防治重点。根据 2016 年 1-9 月清河各断面监测数据,断面水质在回南路开始呈现上升趋势,这是由于清河朝阳段会接纳来自昌平排水(回南路支流)。此外,清河流域下游段有沙总排水沟以及沙子营排水沟未经处理或处理不达标排放的污水排入,影响沙子营断面水质[2]。由图1所示的2016年数据可以看出,朝阳区的五条主要河道均存在污染物超载现象,其中以坝河和清河的超载现象最为严重。

 

 图1 2016年朝阳区各流域主要污染物超载量(吨/每年)


    根据2018年7月河流水质状况,清河下段、土城沟、通惠河、凉水河中下段、萧太后河和观音堂明沟这几条河流水质达到Ⅳ类,其余河流均为V类和劣V类[3]。有机污染是主要的水环境污染问题,全区地表水水质综合评价的结果不甚乐观。
    (二)朝阳区水环境质量改善阶段性成果
    近年来,朝阳区按照“治理一段,还清一段”的原则,对河道进行综合整治,并将“亲水朝阳”的理念贯穿于整个“十三五”水务发展规划。朝阳区把握机遇、不畏挑战,着力增强水务基础设施建设,实施生态水务工程,采取控源截污、垃圾清理、清淤疏浚、生态修复等生态治理措施,集中治理坝河、清河-温榆河、通惠河、萧太后河等主要水系的生态环境,区内水环境质量有了明显改善,水环境治理工程项目取得了以下阶段性的成果。
    1.全面推行三级河长制
    河长制是基于“河系+属地”分级分段负责的水环境治理体系,将清河-温榆河、坝河、通惠河、萧太后河这四大水系200多条河道的水环境保护、防治、修复工作,分配给来自区、街(乡)和村(社区)的600多位河长。河长的工作主要是监督河道污水排放、垃圾堆放和违法建设,如发现相应情况,及时制止并逐级向上汇报。除此之外,每月定期开展河长环境日的活动,组织居民志愿者清理河道两岸的垃圾,维护河道两岸整洁的环境。
    2017年,朝阳区出台区、街乡两级河长制工作方案和会议、巡查、考核等8项配套制度,全区完善建立三级河长组织体系和以党政领导一把手负责制为核心的责任落实体系。区域内38条主要河道和支渠纳入河系统一管理,各级河长责任压力层层传导,带动全区43个街乡、23个区河长办成员单位,按照“河长吹哨,部门报到”的原则,协同联动,形成合力。2018年以来,区级河长召开专题会4次、开展调研巡河11人次,街乡级河长每月定期巡河,累计巡河近400人次,社区(村)河长每周开展巡查,累计巡河近9000人次,各级河长动起来,全面落实河长责任。
    朝阳区各级河长在严查污水直排入河、严查垃圾乱堆乱倒、严查涉河违法建设和清河岸、清河面、清河底的基础上,加强水污染、水环境和水生态治理,严格水资源、河道岸线和执法监督管理,推进了黑臭水体、萧太后河等重点水环境治理工作的制度化[4]。
    2.建设城市污水处理体系
    近年来朝阳区着力加强污水处理厂建设,加大污水处理力度。于2016年完成清河(二厂)、高安屯、定福庄3座再生水厂及6条、60余公里配套污水和再生水主干线建设,建成28.1万吨/日的临时处理设施,新增污水处理能力90万吨/日,全区污水处理总能力达到288万吨/日,占北运河流域的52%;建成24座农村污水处理设施,处理能力10.5万m3/d;实施北部水系水质改善工程,63个入河排水口实现污水截流;推进水资源循环利用,对19条河道61.8km重点河段补充再生水1993.9万m3。城区和农村地区污水处理率分别提高到97.5%和75%,区域污水处理能力显著提升;坝河、亮马河、北小河等约30km河段接近Ⅳ类水体,区域水环境进一步改善。
    2017年,朝阳区积极配合排水集团,加快推进污水收集管线建设和雨污合流管网改造。此外,在市政污水处理厂未覆盖区域,因地制宜建设小型污水处理站,全区污水分散处理设施总能力达到6.72万吨/日,污水处理率达到99%,基本解决了区域污水处理能力不足的问题。
    截至2018年6月,全区正式投入使用的污水处理厂共有8座,分别是高碑店、酒仙桥、北小河、小红门、北苑、清河、高安屯、定福庄污水处理厂,出水口监测的污染物浓度基本全部达标。
    3.开展管线截流治理工程,着力推进黑臭水体治理
    2016年起,朝阳区集中治理清河、坝河、通惠河水系生态环境,对坝河、北小河、亮马河、通惠排干等12.7公里河道30处入河排水口进行截流治理,采取控源截污、垃圾清理、清淤疏浚、生态修复等措施,使得63个入河排水口实现污水截流,流出朝阳的11条河道的水质在2016年内达到跨界断面水质考核标准[5]。
    2017年朝阳区建成区有大柳树沟、青年路沟、萧太后河、半壁店沟、观音堂沟、凉水河、大羊坊沟、二堡子排水沟共8条段黑臭水体。区水务局与市排水集团于2017年3月全面启动8条建成区黑臭水体治理工作。截至2017年9月,黑臭水体治理已全面交地进场,市排水集团实施管线工程建设。区水务局、市排水集团、属地街乡协同作战,在深入开展现场踏勘的基础上,按照“一河一策”、标本兼治的原则,制定治理方案,形成“一张图、一套表、一本账”,挂图作战、逐条攻克。2017年底,33条黑臭水体完成截污治理,其中,温榆河、萧太后河等11条段完成整治效果评估,实现初见成效。
    萧太后河的整治堪称黑臭水体治理的典范,曾经的“牛奶河”如今已水清岸绿,引来白鹭栖息。朝阳区下大力气整合推进萧太后河沿线低级次产业的拆除清退工作,为滨水绿色休闲廊道建设提供了空间。随着低级次产业的疏解,河道全线土方挖填、河道清淤工作全面完成,实现全线河道贯通。萧太后河治理已于2017年年底完工,新增水面绿地约350万平方米,打造出“1廊4区22景点”生态景观廊道。
    二、朝阳区改善水环境质量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


    1.污染物排放量大,污水处理能力尚有不足
    朝阳区河道除了要接纳本区内产生的生活污水,部分管线、明渠、暗涵还要承接大量上游区县的污水,上游区县的污水排放包含大量不可控因素,水质并非完全达标。另外,污水处理设施和污水收集网尚未完全覆盖整个区域,仍有部分地区存在污水处理体系不健全的情况。
    2. 环境监管能力不能满足环境管理现状需求
    目前区内联合执法长效机制尚不完善,巡查与执法衔接机制尚需完善。虽然朝阳区基层保执法能力建设取得了明显成效,但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环境监管压力逐步加大。一方面,基层环保执法队伍力量薄弱。目前环境保护部门的执法力量严重不足,难以对全区大量的污染源进行有效监管。调查发现大部分基层环境监察机构缺编少人。从执法工作量上看,基层环保执法人员担负着全部环保法律法规和数十项环保标准的执行任务。环保执法队伍力量的薄弱,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环境执法监督工作的深入开展[6]。
    另一方面,环境监测能力不足致使环境监管难以到位。当前基层环境监测分析能力不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信息采集和分析能力弱、二是自动检测设备严重不足;三是人员素质不过关;四是数据处理能力不足。
    3. 部分老旧小区缺少排污管线,污水直排污染河流
    朝阳区内未经改造的河道旁的老旧小区、平房地区没有专门的排污管线,污水直排入河,造成河道水体严重污染。
    造成这种现象原因,一是污水排水没有专门的管道,或是朝阳区内污水排水管线产权复杂,由多个部门分别管理,管线资料不共享,管理不统一,导致一些老旧小区、街巷的管线无人管理,年久失修,污水排水突发事件时有发生。二是污水排水的监督和管理状况为市、区两级政府多级管理,环保、水务、城管多部门管理,权责交叉,造成管理环节上的缺失。
    4. 雨污分流排水机制尚未建立
    朝阳区最常见的河流补给类型为降水补给,但区内在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方面没有对排水管道根据水的来源进行分设,采用的是雨水和污水合用一条排水管道的形式,即合流制的排水系统,尚未合理运用雨水对河流进行补给,不利于提高河流水道自净能力。
    5.水系连通循环性差 
    河水的连通和流动有利于河道水质的净化,能够增加水中的含氧量和保证水质的相对稳定,而且能够增大水域间的互相补充,能够形成水系连通,发挥水体和周别植物的自净功能,同时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增加河道周边的景观,有利于水生植物和水生动物物的存活,有利于利用水生生物发挥生物自净能力。但是朝阳区河道的水系不连通,加之多年降水量的减少,河道的补水最常见类型雨水的补水效果不明显。可以说,目前朝阳区只有部分景观河道经过多方协调引入再生水进行补水,以缓解河道水环境,而大部分的排水沟没有补水,同时河道间连通性差,流动性不足,导致河水水质的持续性恶化。
    三、关于加强水环境治理力度,提升水环境质量的对策建议

    1.污染物排放量大,污水处理能力尚有不足    朝阳区河道除了要接纳本区内产生的生活污水,部分管线、明渠、暗涵还要承接大量上游区县的污水,上游区县的污水排放包含大量不可控因素,水质并非完全达标。另外,污水处理设施和污水收集网尚未完全覆盖整个区域,仍有部分地区存在污水处理体系不健全的情况。    2. 环境监管能力不能满足环境管理现状需求    目前区内联合执法长效机制尚不完善,巡查与执法衔接机制尚需完善。虽然朝阳区基层保执法能力建设取得了明显成效,但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环境监管压力逐步加大。一方面,基层环保执法队伍力量薄弱。目前环境保护部门的执法力量严重不足,难以对全区大量的污染源进行有效监管。调查发现大部分基层环境监察机构缺编少人。从执法工作量上看,基层环保执法人员担负着全部环保法律法规和数十项环保标准的执行任务。环保执法队伍力量的薄弱,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环境执法监督工作的深入开展[6]。    另一方面,环境监测能力不足致使环境监管难以到位。当前基层环境监测分析能力不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信息采集和分析能力弱、二是自动检测设备严重不足;三是人员素质不过关;四是数据处理能力不足。    3. 部分老旧小区缺少排污管线,污水直排污染河流    朝阳区内未经改造的河道旁的老旧小区、平房地区没有专门的排污管线,污水直排入河,造成河道水体严重污染。    造成这种现象原因,一是污水排水没有专门的管道,或是朝阳区内污水排水管线产权复杂,由多个部门分别管理,管线资料不共享,管理不统一,导致一些老旧小区、街巷的管线无人管理,年久失修,污水排水突发事件时有发生。二是污水排水的监督和管理状况为市、区两级政府多级管理,环保、水务、城管多部门管理,权责交叉,造成管理环节上的缺失。    4. 雨污分流排水机制尚未建立    朝阳区最常见的河流补给类型为降水补给,但区内在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方面没有对排水管道根据水的来源进行分设,采用的是雨水和污水合用一条排水管道的形式,即合流制的排水系统,尚未合理运用雨水对河流进行补给,不利于提高河流水道自净能力。    5.水系连通循环性差     河水的连通和流动有利于河道水质的净化,能够增加水中的含氧量和保证水质的相对稳定,而且能够增大水域间的互相补充,能够形成水系连通,发挥水体和周别植物的自净功能,同时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增加河道周边的景观,有利于水生植物和水生动物物的存活,有利于利用水生生物发挥生物自净能力。但是朝阳区河道的水系不连通,加之多年降水量的减少,河道的补水最常见类型雨水的补水效果不明显。可以说,目前朝阳区只有部分景观河道经过多方协调引入再生水进行补水,以缓解河道水环境,而大部分的排水沟没有补水,同时河道间连通性差,流动性不足,导致河水水质的持续性恶化。   


    1.全面推进落实河长制,健全考核问责机制
    一是科学制定行动指南,强化制度保障。量身定做区级河长工作手册,明确各级河长管护责任,全面开展河长制培训工作。落实“河长+警长+检长”工作模式,设立公安、水务联合执法警务站.将河长制落实情况纳入区政府绩效管理,高效推动河长制落实。
    二是各级河长发挥表率作用,大力推动河长制落实。各街乡应打破传统思维定式,积极转变工作思路,在河长制的推动下,重新梳理街乡职能定位,主动出击,把河长制工作与“疏解整治促提升、区委区政府重点工作、美丽乡村建设、环保督察工作”等工作相结合,牵头解决区域内污水直排、垃圾乱堆乱倒、涉河违法建设等水环境突出问题,逐渐形成“属地牵头,多部门齐抓共管,多领域协同并治”的工作格局。
    三是充分发动“民间”力量。积极鼓励民间组建志愿巡河、护河队,充分发动民间环保人士的力量,监督河道水环境质量的维护。同时,通过由青少年担任“朝阳群众小河长”,带动青年家庭以“节水、爱水、护水”为主题,开展动手实验、公益巡河、交流座谈等丰富多彩的活动。使“节水、爱水、护水”绿色生态理念在全社会普遍树立起来。
    健全举报制度,支持公众监督、举报污染水环境行为。限期办理群众举报投诉的环境问题。通过电话、信函、网络等多种渠道,充分听取公众对加强水污染防治工作的意见建议,积极推动环境公益诉讼。
    2. 采用多中心治理模式
    传统的行政体制意味着政府在处理公共事务中长期扮演着“全能政府”的角色,包揽一切污染治理任务。但是环境污染问题包含了企业和民众等多种因素的共同作用,因此解决环境污染问题,必然涉及到若干部门、企业和民众,而非由一个政府部门单独完成。
    为解决政府单一型治理模式下的局限性,可以建立由政府、企业、民众、知识组织组成的河道水环境多中心治理模式。政府研究出台小型污水处理设施运行维护管理办法,明确责任主体,落实维护经费,建立完善的监督考核。引进专业技术、加强教育培训,提高专业化管理水平。建立民众参与、监督机制。在河岸明显位置设立公示牌,标明河道名称、河道长度、整治目标和监督电话等内容,接受民众监督。政府要对各自辖区的住宅小区组织检查,将接入城市排水设施情况,污水处理设施运行情况进行登记,避免对水环境的污染,并保持公共排水管网正常运行。污单位的排污行为应受到民众的监督,针对排污单位的有效监督,应该允许民众采取环境公益诉讼等法律形式实施[7]。
    3. 全面落实《北京市朝阳区水环境区域补偿办法(试行)》
    水环境区域补偿是指按照“谁超标、谁补偿”的原则,对区内流域上下游街乡,因污染物超过断面水质考核标准而实施的上游向下游进行的经济补偿。上游街乡应缴纳的补偿金全额上缴,其中 80%用于分配给下游街乡,20%由区政府统筹使用。下游街乡获得的跨界断面补偿金专款用于本街乡水环境治理项目、水源地保护、污水处理设施及配套管网设施建设等工作。跨界断面下游为北京市其他区的出境断面缴纳的补偿金和各街乡应缴纳补偿金中的 20%,由区环保局商区财政局统筹安排,用于补偿跨界断面上游为北京市其他区的本区街乡及全区水源地保护、 相关监测设施和污水处理设施的建设与运行维护、奖励水环境治理成效显著的街乡等工作[8]。
    4.加强部门协作联动,提升监管水平
    水环境建设涉及与市、区发展改革、财政、城市规划、土地管理、城市供排水、城市建设、环境保护及卫生等多个部门,规划的实施需要各相关部门密切配合、通力协作。另外,水环境建设成果的巩固和维护,需要进一步加强水环境管理,持续推进水环境联合执法工作。建立跨部门、街乡、流域的水环境保护议事协调机制,加强部门间、街乡间协调配合,定期会商,实施联合执法、应急联动、信息共享。
    工业园区管理明确环保主管部门,设立环保岗位,报送市和区环保、水务、经济信息化部门。实行环境监管网格化管理,将环保工作纳入现有网格化城市管理平台,将环保职责具体落实到各街乡和社区(村),并逐一明确监管责任人。建立以基层网格为单元的污染源动态更新与管理机制,健全分级分类处理和上报反馈制度。
    5.积极探索多元化投融资机制
    水环境质量能否改善,很大一部分取决于水污染治理投入能否及时到位,为此必须疏通已有投资渠道,开辟新的资金来源。具体有:第一,建立多元化的融资形式。在加大政府对环保财政投资的基础上,进一步建立水环境保护专项基金、从事环境保护的企业优先上市发行股票,以及企业的股份合作等形式,实现多元化的环保融资机制,使政府投资和社会融资相互结合、互为补充、扩大环境保护的资金来源。第二,形成多元化的投资主体。除环保专项资金外,各相关部门要积极争取其他资金用于环境保护。企业要按照“谁污染、谁治理”的原则,落实工业污染治理的主体责任,以推进污水处理产业市场化。加快环保投融资体制改革,积极吸引国内外政府贷款、国际金融组织和社会资本投入环境保护事业,形成政府主导、市场推进、多元投入的格局。第三,形成多样化的投资方式。不同的投资主体可以根据自己的经济能力和技术能力,选择直接的投资方式或间接的投资方式,也可选择两者相结合的投资方式参与环保投资,有利于环保企业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9]。
    6.调整产业结构,优化空间布局
    严控新增不符合首都功能的产业,加快构建科技含量高、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小的高精尖产业结构。合理确定发展布局、结构和规模,强化空间管控要求。严格控制开发强度和建设规模,有序疏解人口和功能,大幅腾退低端产业用地。严格限制新建和扩建医疗、行政办公、商业等大型服务设施,推动产业用地向功能区集聚。严格环境准入,认真落实产业禁批、限批的规定,严禁不合格企业进入市场。
    发展绿色金融,创新融资模式,推动绿色产业发展。推行绿色信贷,支持银行业金融机构发展绿色信贷业务,定期公布应予限制贷款的环境违法企业名单,便于金融机构将其列入限制贷款类企业。
    另一方面财政应重点支持饮用水水源保护、污水处理、污泥处理处置、河湖生态补水、河道整治、水生态修复、应急清污、水环境监测网络等项目。对环境监管、环境风险防范能力建设及运行费用予以必要保障。加大对节水设备产品使用的资金支持力度。
    7. 城区排水溢流污染控制
    应对尚未改造的合流排水管道进行雨污分流改造,提高雨污分流率;同时对错接、混接管道进行诊断并采取工程措施进行合理改造;另外,雨污分流改造后,雨水将直接排入水体,但是由于初期雨水中含有较多的污染物,仍然会对城市水体造成污染。对这部分雨水进行截流收集、处理,以有效削减进入水体的污染物量。
    针对雨水的截流收集、处理这一问题,可以通过道路设计,让承担排水功能的排水管道兼顾蓄水作用。把管道坡度设计为水平,也可以通过检查井设计为跌水式台阶,甚至还可以设计为反向跌水式台阶,形成储水高度。这样形成的设计,大部分管道可以作为储水管使用,只有少量的末端管道。将收集的雨水纳入到城市再生水系统中来,形成一个大的循环体系。对收集得到的道路雨水,经过初步沉淀、消毒、净化之后,便可作为中水供使用。这些水不仅可以用来作为非饮用的用水,如景观绿化、城市洗车、冲厕和景观水等;而且还可通过回灌地下,补充地下水资源;也可以直接补充到池塘、湖泊、湿地等自然水体,从而改善、调节整个城市的生态水平衡。
    8.水系重构与水资源综合调配
    由于区内河流为北京市区的排水尾闾,除了接纳本区污水排放外,还要承担上游地区的污水汇集,所以首先要从源头治污。对于入境河流进行清淤、疏浚、联通,避免出现死水区。根据水系统中的水量与污染物区域代谢过程,在必要区域筑坝设闸引入清洁水源稀释调控,增加水流速度和水中复氧,提升水体自净能力及水环境容量,较大程度的削减污染物浓度。最终形成水环境质量提升、区域水资源调配和防洪排涝三位一体的水系重构技术。
    朝阳区水环境系统的总体构建方案如下:(1)城区流域水系调控:选择水量丰沛、水质优良的水域,建设河道疏通引水工程,补充城市水系生态需水量;建立水量实时调控系统,根据区域水情预报预警和模拟控制系统的反馈信号,完成构筑物间的联合调度;同时完成城区河湖系统的水力调控工程,保障水体有序定向、定量流动,消除水体内的缓流死水区,抑制水体黑臭的发生及藻类生长。(2)入流河道水质改善:依据入流河道污染负荷现状,因地制宜地在入流河道或污染严重的支流上建设污染负荷削减和水质改善工程。对于难以完成水质改善的重污染河道,进行入流污水截留或改道。

 

    参考文献:
    [1]郑俊.朝阳区水环境现状及改善措施分析[J]. 中国水利,2013(增刊1): 64-66.
    [2] 朝阳区水体达标治理方案[Z].
    [3]北京市2018年7月河流水质状况 [Z].
    [4]朝阳区全面推行河长制 600名河长上岗管理200河道[Z].
    [5]北京朝阳区11条河道水质达标 黑臭水体将全部消除[Z].
    [6] 张淑芬,梁勇. 分析基层的环境监测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对策[J]. 北方环境. 2011(11): 132.
    [7] 王欣. 北京市朝阳区河道水环境多中心治理模式探究[D].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 2016.
    [8] 北京市朝阳区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北京市朝阳区水环境区域补偿办法(试行)》的通知[Z].
    [9]李晓亮,葛察忠.中国水环境污染治理社会化资金投入现状、问题与对策[J].地方财政研究,2011(03):18-23.
 
    执  笔  人:李云燕
    课题组组长:
    李云燕,致公党朝阳区委副主委,朝阳区政协常委,北京工业大学经
    济与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课题组成员:
    高吉喜,致公党朝阳区委主委,朝阳区政协常委,环境保护部南京环
    境科学研究所所长、研究员
    谌卫东,致公党朝阳区委委员,北京市政协委员,北京环卫集团财务
    总监、高级经济师
    牛宇闳,致公党朝阳区委委员,朝阳区政协委员,朝阳区旅游发展委
    员会副调研员、高级经济师
    孙丽英,致公党朝阳区委八支部党员,农业部农业生态与资源保护总
    站副处长、高级工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