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朝阳区政协文化文史委员会
近年来,朝阳区一直坚持推进大运河文化带保护建设,恢复古都历史风貌。如何推动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与现代新消费、新文化、新业态有机结合,释放新活力,打造既有历史底蕴又有现代风韵的朝阳特色大运河文化,对朝阳区在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中发挥好“创新引领”作用具有重要意义。
一、朝阳区大运河文化资源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现存问题
目前,朝阳区已在大运河文化资源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方面取得了诸多成绩,但从整体来看,仍存在系统性规划短缺、发展状况不均衡、文化资源利用水平不足、传播水平有待提升等问题。朝阳区对大运河的科学保护、创新活化和借势利用还有较大的提升空间,大运河对塑造城市精神、彰显城市特色、丰富文化服务、推动全国文化中心建设的作用还不凸显。
一是朝阳区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系统性规划有待出台。当前通惠河、萧太后河、坝河、温榆河等河段的保护、治理及开发工作仍相对独立,各河段在文旅项目设计、特色景点打造等方面沟通较少,缺乏协同。将朝阳区大运河文化带建设同朝阳区未来整体发展相协调的顶层设计尚存短缺。
二是大运河文化资源梳理及利用水平有待提升。大运河文化资源梳理上,朝阳段大运河文化的精神内核有待提炼、大运河文化资源的数字化保护水平有待提升;大运河文化资源利用上,运河文化资源的IP化发展仍有提升空间。
三是朝阳区与大运河沿线城市协同合作有待推进。朝阳区同沿运城市的合作水平仍然较低、同国际运河城市的交流水平较低,提升与运河沿线城市的协同合作水平对北京全国文化中心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四是朝阳区大运河文化的宣传力度有待加强。市民对大运河文化缺乏了解,大运河文化展览场所、大运河文化景观知名度不高等问题仍然存在。
二、朝阳区实现大运河文化资源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的解决对策
(一)短期举措
一是要健全政府部门协同管理体制机制,组建朝阳区大运河文化带建设领导小组。二是要深化朝阳区大运河文化资源的系统性保护与精神内核研究,实施朝阳区大运河文化资源数字化工程。三是要加强对朝阳区大运河文化资源的宣传推广力度,研究制定朝阳区大运河文化带宣传推广工作方案。
(二)中期举措
一是要制定《大运河(朝阳段)文化带建设总体规划》,结合朝阳区“十四五”建设规划,构筑大运河文化传承与创新的旗帜性和示范性河段。二是要统筹推进大运河文化带建设与区域协同发展,差异化打造各河段文旅项目。三是要立足全局视野,提升沿运城市合作水平。引领创新大运河文化带的合作组织、机制、政策与内容,推动形成文化带命运与利益共同体。四是要推动大运河文化资源的创新性发展。实施“大运河IP孵化计划”,提升朝阳区大运河文化资源的利用水平。
(三)长期举措
一是筹建大运河国际传播交流平台,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二是协同国家文创实验区推进大运河文化产城景互动,将国家文创实验区建设成为中国大运河文化带创新能力最强、辐射能力最大、发展质量最高的文创产业集聚区。三是推进融合发展,形成“大运河文化+”格局,扎实推动大运河文化在保护中传承、在传承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四是加强法制建设,推动制定《大运河(朝阳段)保护条例》。五是做出朝阳特色,打造大运河文化发展“朝阳样板”。
三、结语
建设大运河文化带是新时代党中央、国务院作出的一项重大决策部署。“十四五”期间,朝阳区在北京“四个中心”城市战略定位,特别是首都全国文化中心的整体规划部署下,肩负文化创新发展的重要使命。朝阳区需立足国家战略与国际视野,切实增强参与和推进大运河文化资源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的使命感、责任感和紧迫感。通过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大运河文化资源,为朝阳区发展塑魂赋能,夯实内生动力;为沿运城市推进大运河文化带建设,提供创新性的标杆与示范。 (研究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