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朝阳区政协经济与科技委员会、港澳台侨委员会
近年来,朝阳区实施一系列措施,大力推动文化科技发展,为全国其他地区文化科技建设提供了新经验、创造了新模式、引领了新方向。但我们也要看到,当前朝阳区文化科技融合发展还面临一些阻碍,潜力还没有充分释放,需要针对性解决。
一、日新月异,朝阳文化科技融合卓有成效
(一)做好顶层设计,助力融合发展
“十三五”以来,朝阳区充分发挥国家文化产业创新实验区政策创新“试验田”的先行优势,制定并实施了一揽子文化科技创新性政策措施,持续加强文化科技新业态、文化消费等重点企业的文化科技融合创新能力。
(二)高远定位争一流,明晰规划创先锋
“十四五”期间,朝阳区为继续深入推进文化科技融合发展,提出要在全区形成以国家文创实验区为主轴,与望京-大山子数字文化产业融合发展功能区等五大功能区,以及众多特色的文化产业园区基地错位、协同发展的“一廊五区多基地”新发展格局。
(三)大力培育市场主体,全面构建产业生态
朝阳区积极探索科技创新支撑引领文化发展的模式,培育壮大泡泡玛特、掌阅科技等一批文化消费领军企业和隐形冠军企业。同时多类型、多领域文化科技企业的不断涌现,成为驱动朝阳区经济文化社会高质量发展的新动能。
二、砥砺奋进,在短板中找准发力点
(一)政策红利尚未完全释放
从发展情况来看,一方面,政策红利还没有完全释放,在推动文化科技融合等工作上还需继续发力;另一方面,部分企业在及时准确地借助政策红利实现高质量发展上还存在困难。
(二)文化与科技双向融合力度不足
朝阳区在文化科技融合发展中忽视了对“文化+科技”与“科技+文化”之间的微妙区分,文化对科技进步的推动作用没有得到充分重视。另外,朝阳区文化科技融合模式不够多元化,缺乏相关的技术引领和理论支撑。
(三)复合型、专业性人才缺失
朝阳区文化科技发展专业人才存在较大缺口,同时,区政府部门中也缺少文化科技类人才参与政策制定、市场研究等工作,容易出现政策落实效果不理想、与产业发展存在脱节等现象。
(四)平台建设有待完善,配套服务还需加强
朝阳区文化科技平台建设与发达国家相比仍处于初级水平,存在较大差距。比如,朝阳区产业平台聚焦于提升企业和园区的质量和水平,还需对“产学研用”于一体的平台功能提升。
(五)产业价值链挖掘不够,创新能力需提升
目前,朝阳区文化园区和企业,大多数采用的资源融合模式,不利于促进文化科技的深层次融合。很多企业尚未形成适应文化科技发展特点的系统化发展模式和制度体系,对融合发展的理念和机制也不明确,不能充分把握发展规律和发展方向。
三、多方发力,夯实文化科技融合路径
(一)加强政策引导,完善一体化全产业链配套政策
一是建立完善文化和科技融合发展工作协调推进机制,强化文化、科技、经济等部门协同。二是立足自身实际,明确文化与科技融合的重点突破方向、区域布局板块和任务支撑体系。三是完善文化与科技融合政策扶持体系,集中支持一批文化科技融合项目。四是建立文化和科技融合统计监测与评价制度,对全区文化和科技融合发展的质量效益进行动态监测。五是逐步完善以保护文化科技融合创新成果知识产权为核心的法律法规和制度体系。
(二)优化产业布局,加快文化科技成果的应用步伐
一是加强文化共性关键核心技术研发。二是健全文化科技成果转化应用体系。三是培育基于云计算、大数据、虚拟现实等信息技术的新兴文化业态。四是积极推动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构建开放高效的创新网络。
(三)聚焦平台建设,阶梯式培育文化科技融合企业
一是把国家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建设作为全区的核心载体,形成以龙头骨干企业为支点、大中小企业紧密配合的发展模式。二是鼓励和推动朝阳文化园区向“文化科技园区”转型升级。三是培育壮大文化科技企业,发挥企业在文化和科技融合中的主体作用。
(四)注重人才建设,增强文化科技融合的内生动力
一是加大文化创意、文化科技研发等高端人才的培养扶持力度。二是鼓励文化科技企业、园区与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共建人才培养、实训基地。三是建立文化和科技融合决策咨询机制,加大文化和科技融合项目立项支持力度。
(五)深化开放合作,拓展文化科技融合的国际影响力
一是加强文化贸易和数字贸易领域促进政策研究。二是聚焦国家文化出口重点企业,提升优质内容的持续稳定输出能力。三是鼓励和引导跨境电子文化贸易,加快发展跨境文化电子商务。四是充分发挥区内国际企业总部、驻华使馆、国际商会、国际传媒机构、国际交流平台等优势,深化与世界各国文化与科技的交流合作。(研究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