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委员风采

跬步初踏,朝阳中砥砺前行的濠江青年

发布时间:2025-04-29来源:分享:

——记朝阳区政协委员、朝阳区海联会理事、外资银行数字化转型官、澳门同胞郑铿鸣

  郑铿鸣,一位与北京结缘二十余载的澳门同胞,现任外资银行数字化转型官及高级经理。他拥有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管理学硕士学位和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电子信息工程学院工学学士学位。目前,他还担任朝阳区政协委员及朝阳区海外联谊会理事。

  多年来,郑铿鸣作为一名积极的社会服务者,始终致力于团结澳门青年,促进内地与澳门之间的相互了解与融合。他在本职工作之外,还通过不懈努力,在推动社会和谐发展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成为连接两地青年的重要桥梁。他的工作和奉献体现了深厚的爱国爱澳情怀,同时也彰显了他对促进两地交流合作的坚定追求。

  心怀家国,志在远方:澳门学子北上北京的求学之路

  郑铿鸣,这位土生土长的澳门居民,自幼儿园至高中,一直在一所天主教学校——澳门圣若瑟教区中学第五校就读。家与学校的距离仅有短短五百米,这段路程他一走就是整整十五年。然而,随着1999年澳门回归祖国,郑铿鸣心中燃起了对祖国历史文化浓厚的兴趣和深深的爱国情怀。怀着对祖国的热爱以及深入了解祖国的愿望,他毅然决定前往北京深造。

  2003年,尽管非典型肺炎(SARS)疫情在北京肆虐,面对这一严峻挑战,郑铿鸣没有丝毫犹豫,坚定地踏上了北上的旅程。当时,他已经获得了澳门大学、澳门理工大学(当时仍为澳门理工学院)、台湾交通大学以及广州暨南大学的录取通知,但他最终选择了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作为自己高等教育的新起点。这是对未知世界的勇敢探索,也是对自己梦想的坚定追求。

  郑铿鸣回忆,在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电子信息工程学院的学习过程中,比起技术本身,工科教育所培养的逻辑思维模式对他影响最为深远。完成学业后,为了进一步加深对祖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理解,他选择进入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攻读硕士研究生。这两所著名学府——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和北京大学,更对其人生观、价值观及未来的人生轨迹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多元才能驱动职业跃升:从工科生到银行变革引领者

  郑铿鸣自毕业后便加入位于北京市朝阳区的一家外资银行,正式开启了他在银行领域的职业生涯。在其职业生涯的早期阶段,他便展现出了非凡的适应能力和快速学习的能力,先后在人事、汇款、贷款等多个关键部门担任重要角色,积累了丰富的事务处理经验及出色的人际沟通技巧。拥有工科背景的他在技术方面有着深厚的功底,思维活跃的他很早就将“智能化”概念引入日常工作中,显著提升了自己、团队乃至跨部门的工作效率,也因此备受瞩目。

  随着数字化浪潮席卷而来,郑铿鸣凭借其多元化的技能组合——包括丰富的人事沟通经验、扎实的业务知识、工科学历以及敏锐的管理思维,在这家外资银行中迅速崭露头角。他的综合性才能很快被管理层发现,并被委以重任,成为负责推动分行数字化转型的关键角色——数字化转型官。在这个岗位上,郑铿鸣除了肩负起在北京分行推广和落实数字化转型项目的使命,还负责跟进总行数字安全项目的有效落地与实施。

  在他的卓越领导下,北京分行成功推广了零代码平台和商业智能工具等技术,显著提升了工作效率,并极大地优化了员工的工作体验。郑铿鸣通过组织一系列培训和推广活动,鼓励全体员工积极参与这一变革,共同构建了一个更加高效、灵活的工作环境。由于其团队在数字化转型项目中的杰出表现,郑铿鸣和他的团队多次荣获银行内部的重要奖项,为分行赢得了多项荣誉。

  见证变迁,分享经验:细致入微的内地生活指南

  作为一名在北京长期生活和工作的澳门同胞,郑铿鸣不仅在其本职工作中表现卓越,同时也是内地与澳门之间交流的重要桥梁。他亲历了过去二十多年间中国社会的巨大变迁,特别是在港澳政策的制定与实施过程中积累了深刻的个人体会。无论是学习、生活还是工作,郑铿鸣都积极融入当地环境,积累了丰富的实际操作经验。这些经验涵盖方方面面,包括银行政策(如货币汇兑、跨境人民币等)的理解与应用、医疗保障、社会保险办理流程、房产购置、购车手续、生育及子女教育、出行与住宿,甚至北京市公园年票的办理等。

  他说:“这些经验其实也不是我一个人积累的,我更像是一个信息中心,通过每一位有相关经验的澳门朋友无私分享,抱团取暖。一方有难,八方支援。而且,对于港澳同胞来说,内地的整个政策制定和落实的大趋势是越来越好的。”

  一个典型的例子是关于信用卡的办理。对于内地居民而言,申请信用卡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情,但对于港澳同胞来说,多年来这一直是个充满特殊性和挑战的过程。经过详尽的研究和个人不懈的努力,郑铿鸣终于在去年成功申请到了自己的第一张内地信用卡。为了更详细地了解各大银行对港澳同胞的信用卡办理政策,他亲自走访多家银行,体验各家银行的办卡程序。他细心记录下整个过程的每一步骤和每一个细节,并将这些信息整理成一份清晰易懂的指南,无私地分享给了其他在京生活的澳门同胞。这份指南详细涵盖了申请条件、所需材料以及可能遇到的问题和解决方案,为希望在内地开通金融服务的澳门朋友提供了极大的帮助。

  郑铿鸣深知适应新生活环境对任何人来说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特别是像他这样的澳门同胞,在面对文化差异和政策理解时可能会遇到更多的挑战。因此,他总是乐于分享自己宝贵的经验,从日常生活的小窍门到复杂的事务处理技巧,他都不遗余力地给予指导和支持。他的贡献在于帮助他人解决具体问题,同时也促进了澳门与内地之间的相互理解和融合。通过他的努力,郑铿鸣成为了许多在京澳门同胞心目中的榜样,激励着他们更加积极主动地探索、适应并分享内地的生活环境,共同促进两地间的文化交流与合作。

  文化交融的对话:京澳生活点滴分享

  郑铿鸣一直积极与各大媒体保持密切联系,如中央电视台、中国新闻社、中国日报、光明日报、大公报及澳门广播电视等,分享他亲身体验的生动真实的内地生活故事。借助多样化的平台,他讲述了自己在北京的生活点滴,内容丰富多彩,涵盖了日常生活中的趣事、面对挑战时的心态调整、最新港澳政策的实际体验,以及对未来的美好期许等。

  通过这些分享,郑铿鸣既展示了北京这座城市的热情与包容,又传递了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同时,他特别强调了澳门同胞间特有的团结互助街坊精神,正是这种精神帮助他们克服了适应新环境时遇到的各种困难。

  郑铿鸣希望通过自己的视角和经验,增进内地与澳门朋友之间的相互理解与认识,促进两地之间更深层次的沟通与紧密联系。

  履职政协委员:两地携手共进,强化朝阳与澳门交流纽带

  2025年初,郑铿鸣被增补为朝阳区政协委员,成为该区历史上首次加入的两位澳门委员之一。他不仅表达了深深的荣幸之感,更着重强调了肩负的重大责任。自加入政协以来,尽管日常工作繁忙,郑铿鸣依然积极创造条件参与各项活动,致力于提升个人的政治素养和履职能力,不断学习并实践基础理论知识。

  郑铿鸣常驻北京,而另一位澳门籍委员苏斐则活跃于澳门及粤港澳大湾区。两人紧密合作,发扬澳门同胞一贯以来的“讲团结、重协商”精神,采用“因地制宜,优势互补、信息互通”的协作模式,有效整合两地的资源,促进双方的沟通与理解。

  2025年4月18日成为一个特别的日子。当天,朝阳区政协副主席李靓连同两位主任走访了郑铿鸣在北京的工作单位,详细了解了他的工作情况,并听取了他对政协工作的建议和想法。与此同时,在香港,苏斐参加了由区政协主席李国红主持的“2025年全国‘两会’精神和朝阳高质量发展”宣讲会。尽管身处相距两千公里的城市,两位委员在同一天分别在北京和香港与区政协的领导进行了深入的交流座谈。这一天的纯属巧合,却生动展示了他们独特的跨地域合作模式。这种合作加深了两地之间的联系,也为更广泛的交流与协作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语言为桥,文化共融:深化朝阳与澳门青年沟通桥梁

  为了进一步加强朝阳区与澳门的文化交流,2025年2月,在日坛中学国际部校长王新和两位澳门籍政协委员的共同推动下,一项粤语课程计划在日坛中学国际部正式启动。作为北京首个引入DSE(香港中学文凭考试)课程的公立学校,日坛中学一直致力于为学生提供更广泛的港澳文化接触机会。通过这一粤语课程,学生们不仅能掌握语言技能,还能深入了解港澳地区的文化和生活方式。

  在筹备阶段,两位委员积极联络了澳门中联办,利用其在京澳门学生的高效联络网络资源。在两位委员和王新校长的协助下,一支由在京澳门大学生组成的高效教学团队迅速组建起来。这支充满活力的团队将他们在高校教授粤语的经验、专业教材及方法带入课堂,并以极高的热情和积极性分享各自独特的教学方式和个人经历,为学生们提供了丰富多彩的学习体验。

  短短两个月内,粤语班便取得了显著的成绩。学生们不仅掌握了基础的粤语沟通能力,还深入探索了澳门的历史文化和社会风貌。更重要的是,这个平台为两地的学生提供了一个相互了解、共同成长的机会,促进了他们之间的友谊和理解。

  希望通过这种合作模式能够发展成为长效机制,持续推动两地文化的深度融合,并深化两地青年之间的友谊。愿景是通过青年的互动,以学校为媒介,在朝阳区构建一个更加紧密相连、理解和尊重多元文化的社区。这样的举措不仅有助于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新一代,也为未来的合作与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技术为媒,视野拓展:搭建朝阳与澳门青年知识桥梁

  随着全球汽车行业向电动化转型的趋势日益明显,区政协在“两业融合新业态新模式”调研活动的第一站选择了北京蟹岛特斯拉中心——亚洲单体面积最大的特斯拉交付中心。作为区政协委员,郑铿鸣亦首次参与了此次调研活动,他敏锐地意识到这里可以成为澳门青年近距离接触并深入了解该领域最新进展的绝佳平台。因此,调研结束后,他立刻主动与特斯拉中心联络,这一提议迅速得到了特斯拉中心的积极响应。

  4月中旬,特斯拉公司特别安排了一场专为澳门大学生设计的参观交流活动。活动中,学生们首先参观了特斯拉中心的GIGA博物馆,深入了解电动汽车的设计理念、制造工艺及其在全球市场上的竞争优势。随后,一系列互动环节如技术讲座、问答交流以及模拟驾驶体验等,不仅开阔了学生们的视野,也为他们提供了宝贵的实践机会。

  此次活动受到了参与者的一致好评。许多学生表示,这是他们第一次如此深入地接触到高科技企业的运作模式和技术实力,极大地激发了他们的创新思维和职业兴趣。更重要的是,通过这样的交流,澳门学生对朝阳区乃至整个内地的发展机遇有了更深的认识,增强了他们对未来发展的信心。

  郑铿鸣希望通过此类活动为契机,未来建立起一个长期有效的交流机制,鼓励更多澳门青年参与到科技创新中来。“我们的目标是培养出一批既有国际化视野又能扎根本土的复合型人才,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智慧和力量。”郑铿鸣强调道。通过这些努力,希望可以在朝阳区搭建一座桥梁,促进两地之间的理解与合作,为技术创新与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交流促友谊,合作创未来:持续扩大朋友圈

  2025年3月,正值全国两会在北京召开之际,郑铿鸣积极参与了“2025年全国两会代表、委员与澳门大学生交流分享会”。此次活动得到了澳门中联办、澳门特区政府以及北京大学的高度关注和支持。澳门社会文化司司长柯岚、北京大学党委书记何光彩等多位重要领导出席了此次盛会,为澳门大学生提供了难得的交流机会。

  身为东湖街道的一员,郑铿鸣在2025年3月中旬首次参加了由东湖街道党工委组织的植树活动,体现了他对环境保护的支持,也展示了他对社区服务的责任感和关心。

  为了丰富区政协的思想交流平台,郑铿鸣向区政协推荐了他的北京大学同窗好友尹俊。现任北京大学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院院长助理的尹俊,师从著名经济学家厉以宁,在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了超过50篇论文,并出版了多部有影响力的著作,如《经济学理论与中国式现代化:重读厉以宁》、《中国式规划:从“一五”到“十四五”》及《经济低碳化》等。郑铿鸣希望未来能有机会邀请尹俊分享其深刻见解,为区政协委员提供更多思想上的启迪。

  此外,通过积极联络,郑铿鸣结识了珠海横琴颂琴小学的杜文丽校长。曾担任北京朝阳区白家庄小学副校长的杜文丽,怀揣着对教育事业的热情与开拓精神,远赴横琴担任校长。郑铿鸣希望通过杜校长的事例,探索如何将朝阳区、横琴深合区以及澳门特区三地有机连接起来,形成互利共赢的合作网络,共同推动区域间的发展与进步。

  郑铿鸣还致力于团结在京澳门同胞。尽管澳门同胞在北京的人数不多,但他们都分布在北京的各行各业,包括大学老师、医院医生、餐饮业企业家、科技企业骨干、证券公司经理以及职业投资人等。郑铿鸣期待让这些声音被更多人听到,促进朝阳与澳门之间的相互了解和支持,共同构建更加紧密的联系。

  携手同行,共绘美好未来

  郑铿鸣的故事是澳门与内地紧密相连、共同发展的生动写照和缩影。作为澳门同胞,同时也是朝阳群众,他和家人多年来在朝阳区生活、工作和学习,亲身经历了这片土地的发展与变迁,对这里充满了深厚的感情。

  尽管刚刚成为一名新委员,郑铿鸣始终积极利用身边的每一个机会履行自己的职责。无论是通过参与各类活动、广泛阅读、持续学习,还是建立和拓展人际关系网络,他都以实际行动践行了“学习就是履职、建言就是履职、联系就是履职、交友就是履职、参与就是履职”的五个基本履职要求。

  他表示,作为一名新委员,还有很多地方需要向其他委员前辈学习请教,例如如何撰写提案、如何有效建言、如何进行深入调研等技巧。郑铿鸣认为,自己只是一个来自澳门的普通人,但历史和时代的机缘巧合地赋予了他成为连接澳门与内地桥梁的使命。未来,他希望通过在政协大家庭这个平台中的不断学习和实践,能够进一步为两地的共同发展贡献自己微薄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