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0日,区政协举办“2025年第五期委员报告厅暨推进滨水空间融入城市发展专题讲座”,邀请在城市规划、景观与河湖海岸、环境生态等多学科融合领域造诣深厚的学术专家、教授级高级工程师杨波博士,结合自己研究领域开展专题讲座。区政协主席李国红,副主席张岩、李靓、连文胜,秘书长董会生,部分区政协常委、委员、民主党派成员和区政协机关干部参加。活动还通过委员履职平台进行直播。
“推进滨水空间融入城市发展,形成相互协同的治理格局”是区政协今年6个年度重点协商议题之一。此前已先后举办协商议题座谈会和专题调研,此次召开专题讲座,正是希望引导课题组成员,加深对滨水空间与城市发展的认识与了解,为推进滨水空间融入城市发展、助力其持续释放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贡献更多智慧与力量。
专题讲座邀请教授级高级工程师、杨波博士,以“推进滨水空间融入城市发展”为主题,围绕政策理念、规划设计、建设实践三个方面,系统阐述了滨水生态修复与城市更新的政策演进、协同策略和技术路径。杨波博士近年先后主持完成北京亮马河、大运河通惠渠、天津海河等多个在国际国内具有重要影响的规划和设计项目,在城市规划、景观与河湖、海岸、环境生态等多学科造诣深厚。
杨波博士从以下几方面开展论述:水生态修复是滨水空间融入城市的基础;城市更新协同生态修复是城水融合的重要途径;众业协同推动城市滨水空间融合;认识北京水系,了解朝阳河流;助力朝阳滨水空间与城市协同发展。如何实现滨水空间“活力再提升、空间再挖掘、功能再完善”,是委员们关注的焦点和履职的任务所在。“将会从水与城、生态、人等关系的角度进一步深入研究水岸文化功能、经济价值、水惠民生等问题,为推进滨水空间融入城市发展贡献政协之力。”委员们纷纷表示。
区政协常委郭诗东讲座中对于水生态修复有很深刻的剖析,对我启发很大。打造河畅水清、岸绿景美的水生态环境,事关民生福祉。我认为,应结合朝阳区河流、水系实际情况,将水岸空间融入城市发展,作为城市更新的重要内容,增强水岸活力。同时在“水清岸绿”实施过程中,借鉴采用“湿地修复+”模式,关注水土保持和生物保护,不断改善辖区生态环境质量。
区政协委员雷霆讲座给了我很多全新的启发。像咱们朝阳区亮马河滨水景观打造,已初见成效,我考虑能否将滨水空间提升为“微公园+体验场景”的模式,打造既有“野趣”又有“流量”的户外慢生活。在消费场景上,充分考虑与环境的匹配度,导入恰到好处的业态,比如观景点融合酒吧场景;在休闲广场引入自助售卖区;在步道中植入自然科普教室和书吧等。打造朝阳区国际消费中心体验新特色。
区政协委员盛静杨波老师的讲座深入浅出,从底层逻辑到实践办法剥丝抽茧,令我受益匪浅。朝阳区滨水空间改造利用和城市更新协同发展,可以深入挖掘艺术与生态,与空间、与产业、与城市记忆的多元关系,注重滨水城市景观在塑造城市品牌中的重要作用,同时挖掘朝阳滨水区域与工业遗产空间的紧密关系,提升两重空间复合保护利用质量,依托城市水脉和文脉,打造朝阳水岸景观,让更多人群感受滨水空间更新魅力与活力。
区政协委员陈文君关于“滨水空间融入城市发展”这个题目,我的建议是丰富滨水空间的功能业态,比如发展水岸经济,聚焦休闲娱乐、购物消费、美食餐饮等,围绕滨水空间大力发展“首店、首牌、首秀、首发”经济,打造沉浸式、体验式文旅消费场景,推动商圈结构和品牌类型调整升级。
党派成员(民盟)姜晨朝阳区滨水空间硬件方面营造建设速度快,建议多考虑两岸现状情况,结合民众所需,深度思考建成后河岸周边经济民生发展。建议充分考虑各年龄段、不同距离人群对于水岸空间向往的生活方式,增加与水岸场景相匹配的公益和市场运营内容,在满足水岸防洪及生态的基础上,放宽水岸商业网点的建设指标或置换政策,从使用者的切实需求出发提供相应的配套设施及滨水空间环境,建立高中低不同价位体系的滨水及水上的体育活动、休闲娱乐活动、餐饮书咖市集等丰富的场景,让多元人群都能乐享建设红利。
党派成员(致公党)杜思聪听完讲座我获益匪浅。滨水空间与城市发展更好地融合后,滨水空间将为城市经济、文化的发展提供强劲的动力。建议在滨水空间的日常运维、环境保护、水情监测、应急响应、行政执法等方面,引入更多基于人工智能等信息化、智能化手段的系统和政策支持,让滨水空间治理成为城市智慧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样,滨水空间的治理和发展将获得更高的效率和更好的成效。(专委会工作四室、专委会工作五室)